写好民生答卷 擦亮幸福底色_今日看点

2023-06-13 09:26:16 来源:南充新闻网

与会人员参观位于阆中市天宫镇宝珠村的阆中市2023年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奎

从诗人笔下“天下稀”的“阆苑仙境”,到一生戎马倥偬、鞠躬尽瘁的朱老总故里……处处生机盎然、活力迸发。


【资料图】

1天时间、3条线路、8个点位。12日,参加“国字号”会议——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的与会代表来到阆中、仪陇、苍溪、剑阁,深入田间地头、重点项目工地、产业园区,实地调研以工代赈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产生的新成效,涌现的好做法。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南充准确把握“赈”的核心要义,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为“初心”,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使命”,思想上凝心聚力、工作中系统推进,让以工代赈这项老政策在此焕发出蓬勃生机。“国字号”荣誉——“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市县”称号因此花落南充。

一路讨论、一路思考、一路感叹。

“通过现场会的观摩和交流,深切感受到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有力指导下,南充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成效明显,措施具体实在、可学可用。”一整天的调研观摩结束后,与会代表感到不虚此行、意犹未尽。

A最大程度惠及民生

最大程度发挥以工代赈“四两拨千斤”作用,关键在健全机制、关键在探索创新、关键在激发合力。

与会代表走进阆中市沙溪街道瓦口隘村,只见条条村道如玉带缠绕,串起一个个产业园区,直通家家户户。一口口山坪塘如同翡翠镶嵌在群山沃野,灌溉良田、润泽人家。

在阆中市天宫镇宝珠村,与会代表驻足停留。晚熟柑橘产业园里一派繁忙,村民们正在夯实路基、浇筑混凝土,建设产业便道。

位于瓦口隘村的阆中市2022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561万元,新建4.5米宽道路1.2公里、2.5米宽产业便道4.9公里等,带动3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83.96万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宝珠村建起了7000余亩晚熟柑橘产业园。但让村民们发愁的是,道路及渠系不畅,制约着产业发展。阆中市以实施2023年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为契机,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0万元,统筹财政涉农资金330万元,新建园区主干道2.8公里、生产道路6.1公里,扩建园区道路2.3公里,整治排水渠1.8公里等,计划吸纳当地群众302人务工,预计发放劳务报酬321.6万元。

作为示范工程、创新拓展项目,创新在哪里?示范效应体现在哪里?产生了哪些效益?与会代表的关注点,在这里一一有了答案:

成立项目推进临时党支部,民主选举产生项目理事会,聘请施工管理员、质量监督员、档案收集员“三员”,建立领导讲党课、纪委讲规则、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党员讲示范、能手讲经验“六讲”课堂;

“询、比、选”采购工程材料、租赁工程机械、聘用技术人员。村“三委”(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综合评、村民代表大会定,各环节公平公正公开、民主决策;

按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赈济模式,带动脱贫群众、易地搬迁群众,以及其他农村低收入人群就近务工,针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设置特殊务工岗位;

……

“这个模式好,保障了村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最大程度惠及民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成鹏点头称赞。

“推进了村级谋事议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调研、观摩完项目,与会代表有感而发。

B志智双扶“鱼”“渔”双授

在仪陇县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壮观的施工现场,与会人员被轰鸣的机械、忙碌的工人所吸引。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重大交通工程,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属于省重点项目。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项目建设单位共同推进。”仪陇县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负责人邓小兵介绍,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及进度要求,结合当地劳动力技能,开发混凝土工、砌筑工、保安、厨师、保洁等以工代赈岗位,预计发放劳务报酬300万元。“将根据工程动态,持续开发抹灰、物料搬运、地砖铺贴等以工代赈岗位。”

志智双扶、“鱼”“渔”双授。仪陇县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部利用民工夜校,为务工人员提供岗位培训和工种技能培训,目前已组织技能培训120余人次。

“除了绑钢筋,我还学会了操作钢筋制作、下料机器,从小工成了技术工,工资从每天180元涨到了260元。”正操作断丝机的杨纪国语气中透出自豪。

“以工代赈,赈的是为民的初心,是‘授人以渔’的长久,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力工’变‘技工’、‘零工’变‘常工’。”杨纪国的话音刚落,一名参会代表接话点评。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处处长李鹏飞认为,让老乡就近务工,解决了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农村农业生产综合配套能力大幅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C乘法效应充分凸显

刚刚栽下的秧苗如同一道道绿色音符,和着风的节拍,演奏了一曲欢快的田间小调;一条条产业便道,将田地串联成片,摩托车、小汽车在道路上疾驰而行;引水渠道里流水潺潺,一旁的标语——“创以工代赈示范,建丘区天府粮仓”格外醒目。在仪陇县马鞍镇金山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徐徐展开的乡村振兴画卷映入参会人员眼帘。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仪陇县争取以工代赈资金210万元,在金山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新建生产便道3公里、沟渠1.5公里,土地整理350亩、整治边坡20亩。

“农田用水有保障,农机设备使用、粮食搬运更方便。”金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代云东对远道而来的与会代表说,以前园区灌排渠道覆盖不到位,旱田引水困难,影响粮食产量。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支持,不仅补齐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短板,还通过项目的实施,组织130名群众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25.4万元。

如今的金山村,田成方、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依托县属国有企业,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订单种植优质水稻、高粱,套种玉米、大豆等作物,发展稻鱼共生产业。村民参与田间管理,每户年均增收约2000元。

“从提供岗位,到产生综合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起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保证了群众增收不断档。”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和改革局以工代赈办主任李江雄说。

“最大程度发挥以工代赈资金、项目‘四两拨千斤’作用,‘乘法’效应充分凸显。”与会人员不由感慨。

D互学互鉴行稳致远

来自五湖四海、深耕以工代赈工作的与会代表相聚于南充,使得现场会成为一个解读顶层设计、拓展思路、互学互鉴的平台。

在南充每一个参观点位,参会代表看发展变化、学先进做法、谈心得体会。通过这场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现场工作会,得以对同类地区进行调研观摩,大家更加坚定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工程项目、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等,实施好以工代赈工作,为农村群众带去更多福祉的决心。

“认清当前形势,深入思考;明确发展方向,精准施策;找准工作重点,突破提升。”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需求,创新工作机制、拓展赈济模式,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

“针对低技能、弱劳力等特殊群体,开展生产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众依靠以工代赈务工增收致富的能力。”

……

观者有心,听者解渴。一天的调研观摩结束,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积极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以更大力度和决心推进以工代赈工作行稳致远。

以工代赈,为民生计、当计长远。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在南充召开,也必将让南充学习到其他地方的好经验、好举措,以奋进的脚步、昂扬的姿态,在高质量推进以工代赈工作的征途中阔步前行。

■记者手记

以工代赈一策多利

□李奎

以工代赈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其中,“赈”是目的,“工”为手段。以工代赈凭借其受益面大、带动效应强的特点,成为保民生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南充准确把握“赈”的核心要义,最大程度发挥以工代赈“四两拨千斤”作用,将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短板与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相融合,以项目实施带动群众就近务工增收,打通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形成“长短”结合的民生兜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新面貌。“国字号”高规格会议在南充召开,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来到南充参观、交流,便是对南充以工代赈工作取得成效的最好诠释。

“养民也惠、使民也义”;“用人工,则贫民自食其力,以工代赈,莫便於斯”。通过实施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是中国古代社会通行的一项有效救济制度,如通过兴修水利、修筑堤坝、开辟田垄等,带动群众获得短期收入,也为后续耕作提供便利生产条件。

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的落地、实施,对于南充来说,可谓是多赢之举。其一,为农村地区尤其相对较偏远山区群众提供了就业平台,防止返贫现象出现;其二,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与农业农村直接相关的小型交通、水利、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基础设施,有利于农村长远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其三,改变过去“输血式”扶贫思维,鼓励就业困难人员以劳动改变现状,而不是一味“等、靠、要”,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既可增加收入、培训技能,也增长见识和本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致富、不等不靠,在现代化南充建设大背景下,尤为重要。

南充参观点位简介

阆中市2023年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

项目位于天宫镇宝珠村,总投资11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8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0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30万元。新建园区主干道2.8公里,扩建园区道路2.3公里,新建生产道路6.1公里,整治排水渠1.8公里,浆砌护坡16处,园区道路黑化提升6公里。

项目按照“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赈济模式,拟吸纳当地群众302名,其中,重点群众112人(脱贫人口49人(含易地搬迁脱贫群众10人)、军烈属3人、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60人),一般群众190人。针对困难群众设置特殊岗位11个,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预计发放劳务报酬321.6万元,占中央资金的40.2%,人均增收逾10000元。

项目采取“专合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巩固提升该村7000余亩晚熟柑橘产业园,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农产品分拣、清洗、包装、物流转运等环节,持续发挥联农带农增收作用;立足凤舞天宫旅游度假区建设,精心打造集生态观光、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休闲民宿、研学开发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区,既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帮助当地群众稳岗就业,又让农旅产业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摇钱树”,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阆中市2022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

项目位于沙溪街道瓦口隘村,总投资561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511万元,地方配套50万元)。新建4.5米宽道路1.2公里、2.5米宽产业便道4.9公里,土地整理300亩,整治山坪塘5口、改建砼排水渠2.8公里、砼挡土墙3处。该项目于2022年9月开工建设,2023年4月全面完工。

该项目按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赈济模式,带动超过300名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其中,脱贫人口86人、易地搬迁脱贫群众16人、军烈属3人、其他农村低收入人群115人。针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特殊群众设置特殊务工岗位6个,开发公益性管护岗位9个,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83.96万元,占中央资金的36%,人均增收逾6000元。

仪陇县马鞍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程项目

项目位于马鞍镇金山村,建成面积3000亩。整个园区共流转土地3000余亩。反租倒包1900亩,用于订单种植凸酒原料;1100亩用于种植水稻(其中,“稻鱼共生”300余亩)。2022年11月-2023年3月,通过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仪陇县马鞍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程,总投资210万元,建设内容为新建生产便道3公里、沟渠1.5公里,土地整理350亩,整治边坡20亩。

该项目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共组织130名群众参与务工,组织技能培训265人次,发放劳务报酬25.4万元,占财政资金的12.1%。

仪陇县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该项目属于省重点项目,仪陇县将该项目纳入实施以工代赈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的清单。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新建旅游客运中心,出租车、私家车、公交车停车场及附属配套设施,停车位264个;规划建设城市主、次干道各1条,隧道一座,城市支路3条,道路工程总长约4.84公里;总投资3.45亿元,2022年9月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5月全面建成投用。

为在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好以工代赈,该项目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项目建设单位共同推进,拟吸纳农村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等当地群众70人就近务工,预计发放劳务报酬300万元、组织技能培训150人次。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然 整理)

与会者说

●南充以工代赈工作亮点多举措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成鹏:

以工代赈这项工作在南充涌现出了很多亮点、很多创新举措、很多新鲜点子。比如,实施以工代赈工程,聚焦机械租赁、材料采购、人员聘用等重要开支,探索出了“询问、评比、选定”三大程序,严格规范村民自建工程各项前期工作。探索“以工代赈+”,让村民参与建设挣酬金、资产量化分股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园区就业获薪金、农产品销售赚现金、农旅融合聚资金“六金增收”模式,管用又有效,让老乡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

●“南充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处处长李鹏飞:

这次到南充调研观摩,学习到了实用、有效的经验、举措。比如实施以工代赈工程,通过完善机制,由村民民主决策、自主实施,这种形式很好,不仅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还能让务工群众获得更多收入。“一卡通”直接发放劳务报酬,保证了务工收入及时、真正到达老百姓手中。这些都值得学习借鉴。

●“三审三看三保”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四川省水利厅规计处副处长吴柏林:

参观了仪陇县以工代赈相关点位,我的感受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一是坚决,当地扎实组建了工作领导小组,统揽以工代赈工作,并由发改部门总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切实推动相关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创新,当地在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创新提出的“三审”“三看”“三保”模式,不但把好了项目选择关,还对各环节实施过程全面监督,既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安全,也确保了以工代赈政策的落实,值得推广和借鉴;三是实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项目,超过项目投资1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以工代赈,实实在在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到重要作用。

建议南充下一步继续加大以工代赈工作力度,扩大以工代赈项目范围,提高以工代赈资金占比,探索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切实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重点工程领域实施以工代赈示范效应强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处主任科员宁立峰:

仪陇县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示范效应特别强。把实施以工代赈的范围扩大到重点工程领域,在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统揽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程序,对国家相关方案进行了细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相信这套程序也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施,为更多老百姓创业增收、家门口就业提供更多可能和条件。

●“一盘棋”思想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处二级主任科员张大帅:

阆中市2022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从前期谋划到推进实施,始终坚持“一盘棋”思想,有力保证了项目顺利建设、投产。通过现场参观、听取讲解,让人获益匪浅。特别是村民自建、“培训+上岗”等经验做法,让当地群众学习到了技术,实现了就近务工,值得学习借鉴。

●“赈”的目的落到了实处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荣兴:

阆中市2023年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建设非常规范、推进有力有序。无论是项目的建设模式、群众参与方式、工资发放,还是工作体系、要素保障等,都非常完善,各项工作做得都很扎实,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红利。实打实地将“赈”的目的落到了实处。

●拓宽了就业渠道实现了群众增收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发展改革和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原保根:

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我参观了两个阆中市的以工代赈项目,看到的是项目实施规范、建设推进有力、群众参与广泛。通过项目实施,让当地百姓拓宽了就业渠道,实现了增收,效果很好。

●南充做法实现“一赈三赢”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和改革局以工代赈办主任李江雄:

到南充调研观摩,发现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达到了项目“赈”起来、群众富起来、村庄美起来的效果。

回去后,将把在南充学习到的好经验、好举措、好办法,进行学习、借鉴、推广。

●开发更多岗位惠及更多群众

仪陇县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负责人邓小兵:

今年1月以来,项目部实施以工代赈,已招用本地老乡61人,发放劳务薪酬64.83万元,组织技能培训120余人次。在整个工期,计划招用本地老乡70人,发放劳务薪酬300万元。以工代赈用工,主要是一些专业化程度要求不高的工种,如铺装、绿化、保安、保洁、厨师等。下一步将持续开发以工代赈岗位,让更多老乡能在此务工增收和接受培训。

●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钱赚

仪陇县马鞍镇金山村村民张常金:

自从村里建起了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咱们老百姓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我今年73岁,干不了重活。以工代赈工程开工后,我就在工地上干铲土坡、清理杂草等活,80元一天。现在产业园区建成了,我们本村的村民又在园区干活,一年四季都有活。上个月栽秧我挣了1500多元。自己能够挣钱,减轻了儿子儿媳的负担。

本组稿件由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奎 李然 李双早 采写

本版图片由 张晓东 任冠金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余中华 摄

标签:

珠宝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