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伟大祖国的钱币文化艺术是中华渊源久远的文明之一支,是民族魁宝,赏之不尽,叹为观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铸造发行金属货币。如本文今天要表述的“两甾”圆钱。
【资料图】
两甾,读音为:liangzai(两甾)。 又名“两锱”,系战国中晚期秦国所铸圜钱。
经考证,“两锱”钱铸于秦昭王十六年(前291)至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铸主”为穰侯魏冉、泾阳君公子市;“铸地”在穰城(今河南南阳);流通于魏冉和公子市的封地,仅少数流通到域外。
“两锱”的记值为半两。因一锱为六铢,两锱为十二铢,即半两,也就是半两的异形钱。
两甾通常直径为2.9-3.3厘米,重7克左右。
我藏有一品,直径29.2mm厚1.8-1.9mm,穿口5.8mm,有廓缘窄1.2mm,重7.98g 。
其形制是外圆内方。初期无廓、后期可见外廓。钱背平素无文。钱文较挺立但与秦半两比较又显浅患。笔画端正,工艺规整,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经济价值。其铸造量小,铸造时间短,流通区域又狭小,如今少有出土,流传下来的是凤毛麟角,稀若星凤。目前,此钱的市场价(拍卖价)在5000-数万之间。
“两甾钱”最早有史载在于南宋时。
查见南宋洪遵《泉志》引敦素曰:
“微有外轮,背面无好郭。其文篆书,右曰两,左曰甾,形质大抵似半两,制作古异,源流莫知。”清初尚龄《吉金所见录》:“今按甾即籀文锱字省去"钅’旁,说文六铢为锱,二十四铢为一两,今曰两锱即半两也。”
《金石契》述:“此钱形同秦半两,当亦秦制。”
从上述史料看,穰侯权势倾国,诸君贵胄富埒王室,穰侯、泾阳君在封邑地南阳内公开铸钱,以敛财牟利。可证“两甾”钱“铸主”为穰侯魏冉、泾阳君公子市;“铸地”在河南南阳;“铸期”应在秦昭王十六年(前291)至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
先秦“两甾钱”文字规整,书法精湛,制作精良,一般都在当时上流社会流通使用,仅少数流通到域外。
据互联网信息,建国以来,河南南阳“两甾钱”频繁问世,且多散落民间。据统计,河南南召、南阳、淅川、方城、镇平5县及南阳市区6处,共出土有郭两甾钱295枚,直径2.7—3.24厘米、穿孔0.53—0.68厘米、厚0.11—0.19厘米、重3.7—8.25克;其中南阳将军庙出土数量最多,达150枚。
1954年,四川巴县冬笋坝战国晚期墓中出土1枚两甾钱;
1962年冬,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乡首帕张堡村西发现一铜釜内窖藏铜钱1000枚,其中两甾钱1枚;
1989年春,甘肃宁县长庆桥镇发现一罐窖藏半两钱,内仅有2枚两甾钱;
2001年陕西省咸阳市出土批量半两,约1500枚,其中发现7枚无廓两甾,2枚有廓两甾;
2011年河南洛阳出土大量秦末汉初半两钱,其中参杂3枚两甾钱。
所以说,“两甾”钱并不是凤毛麟角之品,存世量尚可。但与成千上亿的古钱相比,也是稀罕之品。
“两甾”钱与战国半两比较有如下区别:
1、 两者大小相似,而重量悬殊,重量为二与一之比。
2、半两钱文字古朴高挺,两甾钱文字端正平夷。
3、战国钱字体高大,两甾钱字体方正,
“两”字中间二“人”字上部竖笔极短,无战国文字特证。
这些异同说明“战国半两”和“两甾”钱可能并不是同一时期铸造的。
又根据对出土的秦代半两的观察,可知秦代后期的半两普遍减重,轻重大小不一。可两甾钱大小轻重却无甚区别,其形制风格与陕西临潼秦始皇临葬坑出土的半两钱极为近似。
因此,有人认为秦未钱币轻重悬殊,官铸私铸混淆,经济混乱。秦始皇在经济濒危之际,很可能实行币制改革,铸行“两甾”钱去代替秦半两。但秦皇朝急速覆灭,这种变革来不及普遍实施就夭折了。导致两甾钱铸量少,流传后世也少。
您看,这一枚“两锱”钱系典型的干坑钱品。经两千多年还未见严重腐蚀。包浆虽薄,但与钱体挥然附体,自然生成。字体方正但立面平夷。钱体直径不大,厚薄适中,但重量与同规格宋钱相比偏重。另外,从钱币正面穿无廓,背面穿有廓看,与秦时铸钱工艺和习惯吻合。
注:文中信息引自于互联网。
2023年7月4日撰稿于成都
标签: